close



html模版粵海關檔案: 研究近代廣東歷史的寶庫
日前,經廣東省檔案局組織的初選、二選及專傢評審等多個環節認定,廣東省首批檔案文獻遺產被評出,分別為《粵海關檔案》《私立嶺南大學檔案》《粵東省城圖》《黃埔軍校同學錄》《鄧小平同志視察珠海檔案》《海陸豐正字戲傳承手抄提綱本》《新寧鐵路檔案》。

檔案文獻遺產,指的是有特色、有典型意義的,同時又是最急需搶救的檔案文獻。在首批檔案文獻遺產中,粵海關檔案是一項與廣州關系特別密切的檔案。那麼這些檔案裡,到底藏著哪些有價值的東西?

記錄孫中山收回海關主權歷史

粵海關初設於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此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稅務管理機構,其主管官員為海關監督,偶由地方督撫兼轄。管轄范圍遍及廣東省境,下屬機構按照層級可分為大關、總口、子口。1859年,英國人李泰國(horitio nelon lay)在兩廣總督和粵海關監督的邀請下至廣州設立新關,此後至1931年間形成瞭粵海常關與洋關並存的二元管理體制。1931年國民政府裁撤各地常關和厘金局,常關體制徹底消失。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粵海關在中共地下組織安排下,關產得到保護,安全無損。15日清晨,大鐘樓頂升起五星紅旗。10月25日,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接管粵海關,籌備成立海關基層工會。至此,存在90年的外籍稅務司制度管轄下的粵海關稅務司署宣告終結。

目前存世的粵海關檔案主要保存在廣東省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機構中。學者陳永生、李娜娜指出,廣東省檔案館所藏的“粵海關檔案”全宗,共計5128卷,是目前發現的最為系統和完整的粵海關檔案,其直接從原粵海關稅務司署接管過來,較好地保存瞭原有的檔案體系。

學者吳義雄指出,“粵海關檔案可以說是研究近代廣東地區歷史演變的綜合性的資料寶庫,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還值得一提的是,粵海關檔案中反映近代廣東地區(尤其是廣州)的港口航道發展、城市建設、公路鐵路建設、疾病與衛生狀況的資料,對於當今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廣東省檔案館石大泱的研究,上世紀二十年代孫中山革命政府收回海關主權的交涉,在粵海關檔案中就有專卷記載。

辛亥革命後,中國海關關稅收除瞭償還庚子賠款外,每年尚有部分餘額,這些餘額被北洋政府獨占。1917年孫中山領導的廣東護法政府成立後,孫中山提出主張北洋軍閥不是合法政府,關稅餘額不能被北洋軍閥政府獨占。其後,護法軍政府與北洋軍政府於1919年議定,每年從海關關餘中撥出關餘的13.7%歸護法軍政府使用。1920年3月,由於桂系軍閥的排擠,孫中山離開廣州,護法軍政府為西南軍閥把持,海關總稅司安格聯以護法軍政府內部分裂為由,停止撥關餘給廣東護法軍政府。1920年8月,孫中山回廣州重組軍政府,重新提出撥關餘問題,此後,軍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多次交涉,最後,迫使帝國主義將粵海關關餘撥給軍政府。

保存50年前“wto”入關記錄

學者們指出,粵海關檔案對中國近代史諸多領域的研究均具有獨一無二的史料價值。如石大泱指出,粵海關檔案完整保存瞭1872年~1949年的商品進出口、船鈔稅收報表以及廣東外貿的詳細資料和貿易情形報告, 記錄瞭我國近代商品結構、價格、進出口貨物數量、稅收種類和稅額升降, 反映瞭近代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消長和外貿市場的特點。如抗戰初期,華北、華中沿海各口岸被日軍封鎖餐廳油煙,廣州成為中國後方與國外海上交通的樞紐, 粵海關檔案對這種局面就有明確的反映。

1938年10月中旬日本侵略者入侵廣東,隨後廣州淪陷。粵海關稅務司檔案的《有關1938年廣州淪陷事件專卷》中記錄瞭廣州淪陷過程中諸多的歷史細節:“10月21日上午9點30左右伴隨著廣州城內的一系列爆炸聲中國軍隊開始著手撤退,下午2點廣州城已經呈現出嚴重的損毀之象,隨後日軍開始在廣州出入。”

粵海關檔案還記錄瞭廣州淪陷後日商占領廣州市場的情況:“至1939年4月,廣州日本人已約4400人,這些日本人大多數與新開張的300多傢商店有關……市面上大宗的進口貨基本是日貨。”

當年中國加入wto,國人一片歡騰。石大泱指出,中國早就是wto的組織者和發起者,是第一批加入wto的國傢。中國50年前入“關”的記錄,就保存在粵海關檔案中。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是1947年依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當時,中國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23個創始締約國之一。1947年4月10 日,當時的中國政府應邀參加瞭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貿易與就業會議第二屆籌委會,並在會議期間與美、英、法以及荷蘭、比利時等18 個國傢進行瞭關稅減讓談判(即第一輪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瞭關稅減讓協定。中國參加瞭擬定關貿總協定的文件討論到制作的全過程的工作。1948 年5月21日,中國正式簽署有關文本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浩浩十三行 都在檔案中

石大泱還指出,海關檔案成瞭廣州十三行的歷史記憶。

承載著清代全盛時期中西貿易的十三行是什麼樣的呢?檔案記載十三行在地理上包括中國行號與外國商館兩個區域。中國街區裡面有很多房間和庭院,設有行商公所。各國商館是供洋人經營、居住的地方。各國國旗每日在商館廣場前升起,儼然是一個世界商務機構的博覽會。

1830年,英商在英國下院聽證會上表示,廣州是世界上通商條件最好的口岸之一。在十三行居住過多年的美國商人亨特記述道:“賬房先生很機智,計算迅速而且準確。行號辦事敏捷,次序,打包整齊,手法靈巧,這是中國人的特點。”

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傢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亨特在書中寫道:“由於與被指定同我們做生意的中國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們眾所周知的誠實,都使我們形成一種對人身和財產的絕對安全感,任何一個曾在這裡居住過較長時間的‘老廣州’油煙處理設備, 在離開商館時,無不懷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惜別心情。”

十三行最具有誘惑力的商品首先是茶葉。茶葉是18世紀國際貿易最重要的貨品。以1761年為例,東印度公司與十三行交油煙異味處理機易的總貨值中,茶葉就占到瞭92%。其次是絲綢。十三行出口的絲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廣州加工完成的,所謂“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檔案記載,十三行的織造工場有工人1.7萬餘名,產品相當精美。第三是瓷器。附屬於十三行的瓷器作坊集中在珠江南岸,多是傢庭手工業作坊。據北美旅行者威廉·希基考察,1769年,這裡有100餘個加工場,其技藝與顏料多為祖傳秘方。



異味處理857F0BF7740C3A95
arrow
arrow

    cpe629m7y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